传统中国画中,“笔”一直被视为不可或缺的核心要素,它与中国画的造型、灵魂和底线紧密相连。笔与墨,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中国画独特的美学体系。
回顾历史,中国画的发展脉络清晰地展现出对用笔的重视,随后逐渐强调用墨的技巧。南齐的谢赫在他的《古画品录》中提出的“六法”中,有一法便是强调“骨法用笔”。这种“骨法”与“用笔”的紧密结合,不仅奠定了中国画的基础,更赋予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唐代张彥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明确指出:“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从远古时期的陶器绘画,到南北朝的壁画,再到唐代的二李山水,线条造型始终是中国画的核心手法。
中唐之后,文人画与书法中对于“骨法用笔”的强调更加突出,使其成为了连接绘画与书法的桥梁。这种独特性不仅是中国画与西方绘画相区别的重要标志,更被潘天寿先生赞誉为“东方绘画的精髓”。
然而,这个被视为中国画核心基础的知识,似乎在现代的许多画家中并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反而出现了三种显著的倾向,令人担忧。
首先,是“重墨轻笔”的趋势。许多水墨画作品,虽然在表面上看起来水墨交融,但实际上却显得苍白无力。这些作品主要依赖于涂抹和渲染,过于强调墨色而忽视笔法,几乎看不到笔触的痕迹。这显然违背了古人所说的“古人墨法,仍在笔力”的原则。一旦墨法脱离了笔法的支撑,就会失去其生命力和灵魂,如同书法中“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所形容的那样。
其次,是“以描代笔”的现象。有些画家误以为学好素描就能画好国画,因此用素描的画法来取代国画的用笔。然而,素描作为西方绘画的基础造型能力训练,注重的是空间与体积的营造,与中国画的用笔有着本质的区别。中国画的用笔源于书法,更强调线条本身的质量和“中锋用笔”的原则,每一笔都要分明清晰。中国画在用笔上讲究规律,具有不可逆的属性,而西方绘画则更注重描、涂、抹等堆砌手法。因此,中国画的用笔核心是“写”,而西方绘画的用笔关键是“描”。
最后,是“以形盖笔”的倾向。在当今的许多画展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画作过于注重造型和轮廓的刻画,乍一看非常精美,造型准确,但仔细观察却发现几乎看不到一根完整的线条,即使有也非常微弱。这些画作通过大面积的涂抹和色彩来掩盖笔法的不足。这种“以形盖笔”的画法实际上是油画和水彩画的特点,而非中国画。中国画造型的基本规律是勾勒结体,如果离开了“用笔”,那么这样的画作就很难被称为真正的中国画。
“笔如其人”,这一观念在石涛所倡导的“一画论”中得到了深刻体现。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中国书画线条背后所蕴含的创作者精神世界的表达和追求,更通过画家用笔的方式与线条的功力,展现出作者是否具备大师般的气象。这是因为“一画”所展现的,正是画家身体状态、精神面貌、文化素养以及笔墨功力的综合因素的瞬间表现。就像任伯年曾从吴昌硕的“一画”中看到了他的巨大潜力,断言他必将成为大器。
“一画”所蕴含的生命力,是每一位画家高度凝炼的结果。其中倾注了画家所有的心血。不同的“一画”有高下、雅俗、美丑之分,这也体现了画家们不同的艺术追求和修养。只有不断地修炼和提升“一画”的内涵与深度,才能真正坚守中国画的民族精神,传承并发扬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