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

中国画里的惊蛰

所属分类:行业    发布时间: 2024-03-05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惊蛰,这个富有诗意的节气,在古代被称之为“启蛰”。据西汉戴德的《大戴礼记·夏小正》记载,“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这里的“启”字,意味着开启、启动。然而,为了避汉景帝刘启的名讳,这个古老的名称“启蛰”被改为了“惊蛰”。

古人对时令的变化极为敏感,这种敏感性也体现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根据不同的节气,他们会选择悬挂相应的画作,以此来表达对自然界变化的敬畏和庆祝。惊蛰时节,特别受古人喜爱的画作便是“起蛰图”。

“起蛰图”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描绘了春花初绽、万物复苏、风云变幻的惊蛰景象。这些画作仿佛将我们带入了春天的怀抱,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温暖和生机。不仅如此,这些画作还体现了古代画家对春季天气变化的敏锐洞察,以及他们对物候转换的深刻理解。

值得一提的是,“起蛰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据《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御府所藏”的顾恺之九幅画作中,有一幅名为《春龙出蛰图》的作品,便是描绘惊蛰时节的景象。然而,目前现存最早的“起蛰图”则是北宋科学家、画家燕肃所绘的《春雷起蛰图》。这幅画作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生动的表现,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惊蛰世界。


北宋 燕肃春雷起蛰图(国画)

《春雷起蛰图》巧妙地运用了构图技巧,将画面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前景的江岸与溪口、中景的大江与对岸景色,以及远景的天空与云层。这种布局不仅增强了画面的层次感,还引导了观众的视线,使画面更加引人入胜。

前景部分占据了画作的大约一半,描绘了几株大树在强风的吹拂下摇曳生姿。树枝在风中起舞,仿佛在预示着一场即将到来的风雨。画面的远处,左侧的溪岸上,树木同样在风的吹动下舞动,为画面增添了动感和活力。江岸与溪口之间,停靠着几艘已经收起帆桁的小船,船上和岸边的人们或坐或立,仰头观望大江对岸的天气变化,他们的身影在风中显得有些孤单而坚定。

 

仇英春龙起蛰图(国画)

明代画家仇英的《春龙起蛰图》将风雨即将来临的态势刻画得惟妙惟肖。在这幅作品中,仇英巧妙地运用了各种元素来展现自然界的威力和生命的坚韧。

画面上方,烟云缭绕,仿佛一条春龙在其中游走,为画面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动感。这些烟云不仅预示着风雨的来临,也象征着自然界的变幻莫测和生命的循环不息。

画面下方,水面上波涛滚滚,汹涌澎湃,展示了大自然的磅礴气势。而右方的松枝在强风的吹拂下摇摆不定,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自然界的力量和生命的坚韧。

袁江春雷起蛰图(国画)

清代宫廷画家袁江的《春雷起蛰图》以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构图,呈现了一幅春雷滚滚、风雨欲来的壮美景致。

画面近景处,楼台巍峨耸立,四面轩窗敞开,仿佛邀请观众一同观赏这天地间的壮丽景象。楼阁之中,数人凭栏而立,他们的目光都聚焦在远方的风云变幻上,神情中透露出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与好奇。

中景部分,江面上一叶扁舟在风中摇曳,显得格外脆弱。渔家奋力摇橹,试图与风雨抗争,这一场景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将是一场考验。

画面的色彩运用也极为巧妙,淡粉色的桃花与青绿色的绿柳相互映衬,不仅点明了春天的时令,还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生机与活力。柳枝在风的吹拂下翩翩起舞,江中水面泛起涟漪波纹,这些细节都展现了画家对自然景象的细致观察和精湛描绘。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