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ws
陈衍宁,1945年出生于广州,成长于一个医学世家。1986年,他选择前往美国继续深造。1991年,他定居于纽约,并荣获英国美术家协会所举办的肖像比赛大奖。他的艺术才华备受瞩目,不仅为英国皇室绘制肖像,还为世界各地的名人留下了珍贵的艺术肖像。他的作品广受赞誉,甚至在1999年,他受邀为英国女皇绘制肖像,这幅作品更是被选为英女皇登基50周年庆典的纪念邮票。这令向来以传统文化为傲的英国人对他赞赏有加,半年内就有超过40位名人排队等待他为他们画像。
陈衍宁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布面油画 203×117cm 1999年
1987年,在《中国当代油画展》上,纽约的美国人首次领略到了中国油画的独特魅力。展览的巨型宣传海报上,陈衍宁的《母与子》成为了焦点。这幅作品因其深刻的情感和精湛的技艺,被美国艺术杂志“SUNSTORM”选为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的专刊封面,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画面中,山村母亲怀抱幼儿,眼中流露出深沉的爱意,仿佛整个世界都凝聚在这一刻的温馨与幸福之中。陈衍宁以其独特的刀刮技法,在画布上自如地刮涂、推拉,创造出了写实而充满幻彩的艺术效果,展现了母子之间血脉相连的深厚情感。在这一时期,陈衍宁发表了大量的作品集,进一步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了众多外国人的目光。画展和作品集的成功举办,促使美国商人在曼哈顿市中心开设了赫夫纳画廊,专门推广中国油画艺术,从而掀起了一股中国油画热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到了中国油画的独特魅力。
1990年,陈衍宁因阿妮坦送去参赛的《檀香扇》而荣获英国肖像画比赛大奖。按照比赛规定,获奖者需为英国当代杰出女性造像。于是,陈衍宁前往伦敦为著名歌剧歌唱家苏珊绘制肖像。正当他完成作品准备返回美国时,却接到了另一项紧急任务:另一杰出女性对原定画家所绘的肖像表示不满,点名要求陈衍宁为她创作一幅新肖像。这位女性便是蜚声英国的女演员珍妮·阿丝(Jane Asher)。陈衍宁同时为两位杰出人物作画,两幅作品同时发表在英国的“时尚”(VOGUE)杂志上,使得他瞬间成为了大赛的焦点人物。他的名字迅速传遍了伦敦的艺术圈和社交界,甚至引起了英皇宫的注意。英女皇及其王夫也亲自点名邀请陈衍宁进宫为他们绘制肖像。在美国和英国肖像画界的巨大成功,让陈衍宁的绘画技艺更加自信、自由,为他的艺术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陈衍宁的肖像画在欧美艺术界赢得盛誉,人们开始在他的作品中感受到一种独特的诗情画意。这种诗意并非显而易见,而是隐藏在画作的气质之中,蕴含在品味的细微之处,映射在意象的深远之间。这种东方神韵的来源,显然来自于陈衍宁深厚的中国传统艺术修养。他的画作中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独特魅力。这种融合使得他的肖像画不仅具有西方的写实技巧,更蕴含着东方的诗意和神韵,从而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这种风格深受欧美观众的喜爱,也让陈衍宁的作品在国际艺术舞台上大放异彩。
四十年代出生的陈衍宁,作为当代中国第四代画家的杰出代表,于七十年代中期崭露头角,成为这一代人中的领军人物。他所肩负的时代使命,便是进一步完善中国的写实油画艺术,全面吸收西方古典油画语言的精神和技巧,使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二十世纪的中国历经战争与苦难的洗礼,一代代艺术家的理想在历史的洪流中遭受挫折。以徐悲鸿、林风眠为代表的第一代油画家,未能实现创作油画的宏篇巨制,留下了终身的遗憾;第二代以董希文、王式廓为代表的油画家,他们的艺术才华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而第三代油画家更是在文革期间丧失了宝贵的创作黄金期,尽管文革后他们奋力追赶,但创作的精力和革新的锐气已显疲态。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时代急需第四代和第五代油画家的崛起。陈衍宁、陈逸飞、陈丹青、程丛林、罗中立等一批新人应运而生,他们为中国油画界注入了新的活力。陈衍宁凭借其深厚的艺术修养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了这一代艺术家中的佼佼者,为中国的油画艺术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