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艺术,是一种与自然物象极少或完全没有相近之处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强烈的构成面貌的绘画类型。它不试图表现世界上存在的任何具体事物,而是强调形式属性,表达内心深处的独特想法。这种绘画类型通常会利用图案、形状、线条和色彩等方面去表现。
在20世纪初期开始成为审美准则,特别是在立体主义运动发展之后。除了立体主义,还有其他如新造型主义和至上主义等艺术流派也对抽象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美国,抽象表现主义是结合了抽象和表现主义特征的重要艺术运动,它强调艺术中的自我表现和形式纯粹性,并吸取了多种现代艺术学派的风格特点。
说到抽象艺术,赵无极是不得不提及的艺术家。他1921年出生于中国北京,是中国现代艺术史上一位重要的画家。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抽象艺术领域独树一帜。赵无极的绘画常常突破传统的形式与色彩的限制,以大胆而自由的笔触,在画布上挥洒出充满张力和动感的抽象图形。他的画作不仅展现了艺术家对色彩和形式的独特理解,更传达了他对生命、宇宙和存在的深刻思考。
赵无极《10.01.68》
赵无极的抽象艺术作品,往往给人一种超越现实的感受。他运用丰富的色彩和变幻莫测的线条,构建出一个既神秘又充满力量的视觉世界。在这个世界里,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自然、对人性、对宇宙的深刻洞察和独特表达。
杰克逊·波洛克(Jackson Pollock,又译杰克森·波拉克,1912—1956)是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大师,被公认为“美国现代绘画精神的象征”。他在国际艺坛建立了领导地位。
杰克森·波洛克《蓝白鲸》
关于抽象艺术大师波洛克,他的求学之路始于1929年,他当时进入了纽约艺术学生联盟,师从于本顿。1943年,他迎来了艺术生涯的重要转折,开始投身于抽象艺术的创作。1947年,他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绘画技法——“滴画法”,这种方法摒弃了任何事先的构思与安排,作画时他随心所欲地在画布周围移动,通过一系列无意识、重复的动作,绘制出复杂多变、线条纷乱的网状图案,这种被称为“行动绘画”的艺术形式,以其独特的无中心构图和难以辨识的结构,深刻体现了抽象表现主义的精髓。
如果从抽象艺术的维度来审视,马克·罗斯科无疑是国际美术史论界近四十年来最为耀眼的抽象画家之一。他及其所引领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流派,已然成为现当代美术史研究中的一颗璀璨明珠,相关的研究成果更是堆积如山,蔚为壮观。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著名艺术史学家西蒙·沙马教授,在其风靡全球的著作《艺术的力量》一书中,更是将马克·罗斯科与卡拉瓦乔、伦勃朗、贝尼尼、透纳、大卫、梵高、毕加索等七位历史上伟大的艺术家并驾齐驱,足见其在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就连苹果公司的创始人乔布斯,在患病期间也对罗斯科的作品情有独钟,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马克·罗斯科《No.6紫、绿、红》
他的画作《No.6紫、绿、红》在2014年的拍卖会上,以高达1.86亿美元的天价成交,这一数字足以彰显其作品的非凡价值。此外,根据中国雅昌艺术网发布的2022年度全球最高成交榜单TOP50,马克·罗斯科的作品在抽象艺术领域独占鳌头,这一成就无疑再次印证了其作品在国际艺术品市场上的炙手可热和极高地位。
东西方艺术交汇下,与之同时期华人艺术家,朱德群、吴冠中、谢景兰等华人艺术家,在世界艺术舞台上展现出独特的抽象艺术魅力。他们不拘泥于西方艺术的传统框架,而是将东方艺术的独特韵味融入抽象创作之中,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艺术样貌。这种东西方艺术的结合,不仅丰富了艺术的内涵,更为全球艺术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视觉冲击。
朱德群《盛世雪》
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朱德群远赴法国深造,开始了他的抽象艺术探索之旅。他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绘画语言和韵律感巧妙地融入其中,创造出一个充满诗意的自然空间,形成了自己独树一帜的图像风格。他的作品不仅展现了西方抽象艺术对线条、色彩等形式的极致追求,更蕴含了中国传统绘画对意境、运笔的深刻领悟。2021年春,他的抽象佳作《盛世雪》在香港拍卖会上以惊人的2.29亿港元成交,再次证明了其艺术价值。
吴冠中《园林春色》
而朱德群的挚友吴冠中,对抽象艺术则持有更为客观和超然的态度。他认为,抽象艺术不应仅仅局限于形态的纯粹提取,而应更加注重对现实本质的概括。他主张用西方美学概念、思想和技术来发展中国传统绘画,这一理念为他在中西融合的道路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吴冠中的市场数据也始终保持在艺术市场的第一梯队,这足以证明他的作品深受藏家们的喜爱和追捧。
谢景兰《无题》
提及抽象绘画,不得不提法籍华裔女艺术家谢景兰(Lalan,1921-1995)。她凭借卓越的抽象绘画作品,在法国文化部荣获了“文艺骑士”的荣誉。她的作品中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审美精髓与独特韵味,这使得她在亚洲艺术市场中备受瞩目,更创下了个人拍卖的辉煌纪录。
从吴冠中、谢景兰等艺术先驱的创作历程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艺术家的抽象艺术之旅起始于两大源流的交汇之处。一方是西方抽象艺术所带来的形式上的无限可能,它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拂着中国艺坛;另一方则是中国传统艺术中深厚的意象审美传统,它宛如一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艺术家们的心田。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九十年代,中国的抽象艺术领域更是涌现出了一大批新派、多元的实践者。这些艺术家们不再仅仅局限于对西方抽象传统的模仿与借鉴,而是开始大胆地注入具有中国特色的符号与元素,以此来传达一种不确定的暗示与意蕴。他们或是通过符号的重复与叠加,营造出一种独特的量的累积与呈现,使得作品在形式上更加丰富多彩,内涵上更加深邃复杂。
这样的创作实践,不仅彰显了中国艺术家在抽象艺术领域的独特探索与创新精神,更为中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宝库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尚扬《山水画入门-2》
自1980年代的艺术运动中崭露头角的尚扬,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东西方艺术元素相融合,创造出了别具一格的“山水图式”。他旨在通过这一艺术形式表现自然的抽象性与自然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当属《大风景》、《董其昌计划》和《山水画入门》系列。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尚扬深厚的艺术功底,更在市场上获得了极高的赞誉。
在《山水画入门-2》中,山水元素在艺术家们的笔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他们提炼出抽象与半抽象的符号,以此作为创作的基石。通过移植、并置与拼贴等手法,艺术家们将这些符号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重构出一幅幅令人耳目一新的风景画。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风景的多样性,更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时空的断裂感。仿佛在这一刻,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界限被打破,它们在这狭小的空间内交融、碰撞,共同演绎出一场视觉的盛宴。
王劼音《青气》
王劼音在创作中巧妙地将中国文人画的笔触感觉、版画的拓制质感以及涂鸦的随意风格融为一体,创造出了独具风格的“文人油画”。他的作品在图像表征上或许并不追求具象的呈现,而是以一种非具象的变形或抽象的语言痕迹来展现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这种独特的创作手法,使得他的作品在艺术界独树一帜,深受赞誉。
画者通过《青气》这画作,以抽象的绘画语言,精妙地展现了传统文人所崇尚的气韵生动之美,使之成为该领域的代表作。
张恩利《一堆货物》
被誉为描绘“人类现实生活”的艺术家,张恩利其绘画作品总是深深扎根于人类的生命活动与日常事物之中。他或以具象的人物为主题,或以简单的物与事为描绘对象,又或以抽象的色块与线条为表达手段,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地,都在不断地探讨着人类生存的现状与生命存在的痕迹。他的作品,是艺术家对个人内在世界与外部环境深刻理解的抽象化呈现。
丁乙《十示系列 99-10(双联)》
丁乙,作为1980年代后期成长起来的当代艺术家,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占有一席之地,并且是最早将中国抽象艺术推向国际舞台的画家之一。在长达三十多年的创作历程中,他始终坚持使用“十字”这一个人符号,创作了大量风格各异却又充满内在联系的作品。
他的“十示”系列作品,通过对色彩、线条以及画面结构的精心布局,将观众的注意力完全吸引到了绘画的形式之上。他运用符号化的手法,巧妙地削弱了画面中的具体意义,使得作品呈现出一种冷静、机械且高度重复的美感。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不仅延续了西方艺术在形式探索上的传统,更为观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体验。
陈文骥《红·色页》
绘画作品独立于潮流之外,陈文骥以其独特的混合性风格在艺坛上独树一帜。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艺术视角,即将语言的写实性与观念的抽象性相结合,共同构建出一个独特的艺术空间。他的作品虽然以具体的物品为描绘对象,但并未停留在表面的写实层面,而是不断探索更为深刻、直接的视觉表达方式。他通过聚焦形体本身的表达,巧妙地避开了传统绘画中的“叙事性”陷阱,从而引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微观而具体的艺术世界。
谭平《无题》
作为中国抽象绘画的领军人物之一,谭平一直秉持着“未完成”的创作哲学。他通过色彩与线条的交织,诉说着自己的情感世界,将细腻的心理状态呈现在画布之上。同时,他擅长将生命符号转化为绘画符号,赋予作品深刻的内涵。在谭平的作品中,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具象与抽象相互交融,达到了和谐统一的艺术境界。
创作于2018年的《无题》,是艺术家“覆盖”系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艺术家巧妙地运用覆盖的手法,使得作品在不断地演变中呈现出新的面貌。这一创作过程,不仅展现了画者的卓越才华,更透露出艺术家与作品之间那种难以言喻的精神联系。
冯良鸿《黄22-2》
自八十年代初,冯良鸿便在上海开始了他的抽象艺术探索之旅。他始终对作品背后的心理空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致力于通过色彩的主观感受来展现绘画的多样性和偶然性。在创作中,他巧妙地运用材料的对峙与调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平面感,同时借助材料的质感来传达时间性的概念。他的作品,不仅是他对生活深刻洞察的体现,更是他艺术追求的生动写照。即将亮相拍卖市场的抽象绘画《黄 22-2》,就像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窗户,引领观众领略到一幅既神奇又亲切的景致。
抽象艺术的美感内容借由形体、线条、色彩的形式组合或结构来表现。有时抽象艺术的主题是真实存在的,但由于过分风格化、模糊化、重叠覆盖或分解至基本的形式,以至于难以辨认原貌。这种艺术风格允许艺术家彻底抛弃真实物体,从而创作出非写实(或非具象)的艺术作品。
这种绘画方式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多样化和开放性。它鼓励艺术家们打破传统的束缚,勇于尝试新的表现手法和形式,从而激发了后来艺术家的创作灵感。这种艺术风格的兴起,不仅丰富了艺术界的面貌,也为后来的艺术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