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中国画之谨毛失貌

所属分类:学术前沿    发布时间: 2025-01-15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说到中国画,就不得不说谨毛失貌这一理论体系了。它可是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艺术家们时常提及并深入探讨的话题。

谨毛失貌是中国画术语,源自西汉刘安《淮南子说林训》中的论述:寻常之外,画者谨毛而失貌。意思是作画时如果过于关注细节,就会失去整体的效果。清代王昱也提到:画失大貌为大失,失细节为小失,小失易改,大失难救,画者不宜不慎”‌

明 张复《蓬池春晓图》

它在当时享有盛誉,并深深植根于汉代艺术领域,对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理论强调的并非对细节的过分追求,而是侧重于整体效果和气势的传达,体现了汉代美术的独特审美风格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谨毛失貌"的提出标志着中国绘画理论体系的初步形成。它倡导的艺术观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接纳和应用,不仅推动了绘画艺术的发展,而且对整个美术领域的审美倾向和创作实践产生了深远影响。此外,这一理论也被后世的艺术家和理论家所承袭与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后续的发展中,如顾恺之等艺术家也提到了"谨毛失貌"的问题,进一步强调了绘画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指出局部的刻画要服从全局的形象,不可以脱离整体孤立地对峙。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谨毛失貌"理论在中国绘画艺术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

谨毛失貌在绘画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上。画家在作画时,局部的刻画必须服从全局的形象,不能脱离整体孤立地对峙。初学者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过于关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效果,导致作品失去大貌。

具体来说,谨毛失貌中的指的是局部、细节,则指的是全局、整体。这一术语强调在绘画过程中,局部细节的刻画要服从全局形象的大效果,不能脱离整体而孤立地对待。如果画家过于拘泥于细节,就可能会失去画面的整体面貌,即谨毛而失貌”‌

这一理论不仅符合中国绘画创作的实际,还是适用于一切艺术创作的根本原则。就是都需要在细节与整体之间找到平衡点。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既细腻又宏大的艺术作品。它提醒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达到统一而和谐的效果。因此,谨毛失貌这一术语在中国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备受历代画家、画论家及其他理论家的重视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