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中国画,大写意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它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重要技法,更是中国画家们追求艺术自由与精神解放的集中体现。大写意,顾名思义,就是在绘画中强调“写意”,即注重表达画家的主观情感和意趣,而非过分拘泥于物象的形似。
在大写意的世界里,画家们以笔墨为媒介,挥洒自如地勾勒出心中的山水、花鸟、人物。他们用笔大胆、豪放,墨色淋漓酣畅,往往几笔就能勾勒出物象的神韵。这种技法不仅要求画家有深厚的笔墨功底,更需要他们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南宋 梁楷《泼墨仙人图》
大写意的魅力在于它的“意”。它不仅仅追求画面的美观和技巧的精湛,更注重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意境和精神内涵。这种意境可能是山水的悠远空灵,可能是花鸟的生机勃勃,也可能是人物的憨态可掬。无论是哪种意境,都需要画家通过笔墨的巧妙运用来传达给欣赏者。
绘画中常说“中国画是“写”出来的,西洋画是“画”出来的”。中国画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在宣纸或锦帛上绘制而成,这一绘画过程与书法有着密切的联系。毛笔这一柔软的工具给绘画带来了无限的可能性,使得每一笔都充满了变化和即兴性。在落笔之前,画家甚至不能完全预知其效果,因为笔、墨、纸的性能以及落笔时的精神、情绪和体力状态都会在画面上造成细微的差别。
“写”的过程强调了中国画的即兴性和独特性。由于毛笔的柔软性和不可预知性,中国画在创作过程中更加注重一气呵成,不能间断。一旦落笔,就必须承担每一笔的结果,这使得中国画在创作时更加注重“写”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同时,这种即兴性也使得每一幅中国画都是独一无二的,无法复制。即使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由于画家的精神状态和情绪的不同,所创作出的画作也会有所差异。
相比之下,西洋画则更注重精确性和可涂改性。西洋画通常使用油画笔等工具,在创作过程中允许涂改和修正,使得画家有更多的机会去完善和调整作品。而中国画则更注重“写”的过程和即兴性的表达,这使得中国画在创作上更加自由、灵动且富有生命力。
“写”不仅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更是一种精神和情感的表达。它体现了画家在创作过程中的瞬间状态和意境,使得中国画具有独特的过程意义和生命感。这种“写”出来的中国画,不仅仅是一幅画作的完成,更是一种艺术创作的体验和历程。
大写意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法,它更是一个从发生、发展到高潮,直至最后完成的完整生命过程。这个过程与一个人的生命历程相似,从诞生到青年、壮年、中年、老年,直至死亡,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意义。大写意所追求的,正是这种生命的全过程,它蕴含着生命的所有成分和丰富效果。
在这个过程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至关重要的。画家通过观察自然、感悟生活,将外在的景物与内心的情感相融合,经过长期的积累和修养,最终在画布上一挥而就。然而,大写意的魅力并不仅在于此。它还具有即兴性、偶然性和不可预见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每一幅大写意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很多人由于没有经过长期的实践、修养和研究体验,往往对大写意的这个过程不重视、不了解,甚至一无所知。但实际上,大写意所体现的正是生命的本质和真谛。就像埋在地里的种子,虽然很多种子无法生根发芽,但这正是生命的常态。大写意也是如此,不是所有的画作都能有所成就,但正是这种不可预知性和偶然性,使得大写意更加珍贵和独特。
“写意”是源于生活原形,超越写实与抽象的艺术表达,而“大写意”则是其至高境界,追求形神兼备中的“意”的表达。
“写意”作为一种艺术手法,它并非简单地等同于“写实”或“抽象”。相反,“写意”是源于生活原形,但又不拘泥于其具体形态,而是将内含语法结构的抽象的“象”作为目标,直接追求“意”的表达。这种表达方式既包含了物象的某些特征,又超越了其具体形态,从而达到了更高的艺术境界。
“写意”之所以显“大”,是因为它源于中庸之道,不走极端,具有更强的包容性。它既有象又不限于具象,能够更大范围地表达艺术家的主观情感和意境。这种表达方式既不同于纯粹的写实,也不同于完全的抽象,而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一种艺术形态。
“大写意”作为“写意”的一种至高境界,它追求的是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自由状态。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通过长期的实践和修养,将自身的情感、意境与物象相融合,最终一挥而就,创作出具有独特魅力和感染力的艺术作品。
从历史角度来看,“大写意”的理论最早散见于各种文论之中。唐代的王维被视为“大写意”画法的鼻祖,他的画作和诗论都体现了对“意”的追求。而苏东坡的“论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则进一步强调了形神兼备的重要性。到了元明时代,“大写意”画法已经十分完整,倪云林、吴昌硕、齐白石等大师都对此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表达。
其实每个成功的艺术家都要表达他自己的境界。境界是艺术家通过个性化表达达到的高度,大写意是其重要体现,最终通向“形”、“神”、“道”、“教”、“无”的超越。
境界是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通过独特的个性化表达所达到的一种高度。这种高度不仅体现在艺术家对技艺的精湛掌握上,更体现在其作品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上。如果只是模仿他人或停留在表面的写实,而无法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和深刻意境,那么这样的作品只能算作样式,而无法称之为境界。
作为中国画的重要技法之一,大写意其精髓在于超越形似,追求神似和意境的表达。大写意不仅要求艺术家具备扎实的技艺基础,更要求其在创作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审美追求。通过大写意的技法,艺术家可以将自己的心境和宇宙间的普遍道理相融合,创作出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又蕴含深刻内涵的作品。
大写意的创作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升华和超越的过程。起初,艺术家可能更注重写实,追求画面的真实感和客观性。但随着技艺的提升和创作的深入,艺术家开始更加注重写心,通过选取能够反映自己心境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意思。然而,这仍然只是停留在表达个人意思的层次上。真正的境界,需要艺术家在写实和写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形成具有个性化特征的样式,并同时代表普遍意义的反映。
大写意要通“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过程,最终不断向“无”的境界超越。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艺术家对技艺的精湛掌握和深刻理解,更体现了其对宇宙间普遍道理的感悟和表达。通过这样的创作过程,艺术家可以创作出既具有个性化特征,又蕴含深刻内涵和普遍意义的作品,从而达到真正的境界。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