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中国画之传统形式

所属分类:学术前沿    发布时间: 2025-02-27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中国画,这一深邃而独特的艺术形式,宛如一位匠心独运的艺术家,为心灵精心打造了一个绚丽多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墨色浓淡相宜,线条流畅宛转,构图巧妙绝伦,每一处都蕴含着无尽的诗意与哲思。

中国画的世界,是一个充满韵味与意境的天地。它不以形似为追求,而更注重神韵与气质的表达。在画家的笔下,山水、花鸟、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内涵。墨色在宣纸上晕染开来,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吸,是岁月的流转,是心灵的独白。

(宋)郭熙 《树色平远图》(局部)

中国画的世界,也是一个包容与开放的舞台。它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传承,也有对现代艺术的探索与创新。画家们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借鉴各种艺术形式的优点,将其融入中国画的创作之中,使得这一艺术形式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时代气息。

在这个世界里,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画的独特魅力与深厚底蕴。它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精神的寄托、一种心灵的慰藉。当我们置身于这个由中国画营造的世界中,仿佛能够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与自然交融,与心灵共鸣。

中国画不仅仅是一种绘画技巧或风格,更是一种心灵的修行与升华。它让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净土,让我们在喧嚣的世界中找到一份内心的平和与安宁。在这个由中国画造就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尽情地释放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实现心灵的自由与飞翔。

自两宋以,绘画的分类逐渐显露出与绘画艺术本身发展步调不相契合之处。传统的分类方式主要依据绘画的题材,即画面中所呈现的具体物象。然而,随着中国画在两宋之后的演进,它开始更多地追求超越形式的精神内涵,形式本身已不再是评判画作优劣的唯一标准。正如古人所言,论画以形式,见与儿童邻,这表明在绘画界,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过分拘泥于形式会限制绘画艺术的深度与广度。

以王维的诗歌为例,他的诗作如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及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溜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这些诗作并不能简单地归类为风景诗。它们所表达的是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独特感悟和心灵体验,而非仅仅是对景物的客观描绘。同样,对于倪瓒的寒山枯木之作和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我们也难以用传统的分类方式来界定它们。这些画作更多地是画家心灵世界的投射,而非对物象的简单摹写。

若将王维的诗歌视作单纯的山水诗写景诗,那么这些诗作恐怕就会显得平淡无奇。因为它们所描绘的景物并非重点,重点在于诗人通过这些景物所传达出的情感和意境。同样,在绘画中,如果仅仅关注画面上的山水花鸟等物象,而忽视了它们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和画家的情感表达,那么我们就无法真正领略到这些画作的魅力。

对于那些致力于突破形似束缚的画家来说,他们画一物并非仅仅为了表现这个物的外形。山水花鸟等物象只是他们借以表达内心情感和思想的形式。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对物象的表面认知上,就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这些画作所蕴含的深意。例如,欣赏云林的作品时,如果我们只关注画面上的疏树和空亭,而忽略了它们所营造的宁静和空灵的氛围,那么我们就无法领略到云林作品的真正魅力。同样,对于八大山人的画作也是如此,我们需要透过画面上的物象去探寻画家内心的世界和情感的表达。

从这个意义上说,画中的山水花鸟等物象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它们只是画家借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媒介。花非花,鸟非鸟,山不是山,水不是水。画一物,就不是一物。这正是中国画所追求的超越形式的境界,也是我们在欣赏中国画时需要深入理解和体会的地方。

苏东坡在皇家画院挥毫泼墨,以朱笔绘竹,友人戏谑地询问:世间岂有红竹?东坡却反问:世间又岂有墨竹?何以众人皆画墨竹?这一反问,内涵深刻:绘画的精髓岂在于形似;画中之物非单纯的客观对象,它并非仅供观瞻的客体,而是画家心灵之语的载体;画家作画,非为营造视觉空间,实为心灵构筑一方天地,一个可寄托心灵的微小宇宙。

在中国哲学体系中,是一个独特且深刻的概念,它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代画家戴熙曾言:佛家修净土,从妄想入门;画家亦修净土,从幻境入门。这意味着绘画并非始于对实物的描摹,而是起始于对幻境的探寻。这种从幻境入手的绘画之道,实乃绘画艺术之重要机缘,亦是理解中国画内在奥秘的关键所在。

这里所说的,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幻觉,即感官所产生的虚假印象,而是一种心理现象。然而,在中国哲学与艺术观念中,探讨的是存在的真实性问题。唐代禅宗大师南泉曾言:时人看一株花如梦幻而已。此言道出了世间万物的无常与虚幻。一朵绚烂之花,曾经无迹,今却绽放;虽今盛开,终将凋零。世间万物皆在流转变化之中,若将其视为观赏之对象,则转瞬即逝,恍若梦境;若欲占有,终将空手而归;若寄情于物,执着不舍,终将面临失落与孤寂。

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讲,花朵之于人,犹如一场梦幻。在中国哲学中,变化变幻虽意义相近,却存在本质之别。道禅哲学认为,变化描述的是事物表面的流转,而变幻则是对世界本质真实性的判断。正因为世界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所以它显得虚幻而不真实。

中国绘画从幻境入手,实则是在透过世界的表象,探寻生命的真谛,那种隐藏在世界背后的生命启示,那种触动艺术家灵魂的深层因缘。这种探寻不仅是对视觉形式的追求,更是对心灵世界的深度挖掘与表达。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