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中国画之九朽一罢

所属分类:学术前沿    发布时间: 2025-04-14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说到中国画就不得不说九朽一罢这一古老而深邃的创作理念,它不仅是技艺的锤炼,更是艺术家心境与哲思的凝练。在宣纸铺展、墨香氤氲之间,九朽一罢如同一位沉默的导师,引领着画者穿越技艺的丛林,探寻艺术真谛的彼岸。

王绂《万竹秋深图》

九朽一罢,术语。古人说:于人物,必“九朽一罢”。即先以朽笔(如柳条木炭)钩划形状,数次修改,故曰。“九朽”《“九朽”谓其多次);继以墨线描成,故曰“一罢。”北宋则以书法“落笔便成”而主张绘画亦要“一气呵成”;“书画同一关捩,善书者又岂先朽而后书耶?”但清代却认为:“今人每以不用朽笔为能事,其实画之工拙,岂在朽不朽乎?”

九朽,意味着反复推敲、不断修正的过程。在中国画的创作中,这不仅仅是笔触的叠加与覆盖,更是对构图、线条、色彩乃至意境的无数次重构。画家们或站或坐,凝视着眼前未竟之作,心中却已翻涌着万千丘壑。他们用笔尖轻触宣纸,又迅速抽离,每一次尝试都是对完美的一次靠近,每一次否定都是为了那最终的一锤定音。这九朽之中,蕴含的是对艺术的敬畏之心,是对自我极限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深刻领悟。

一罢,则是那决定性的瞬间,是画家在无数次的自我否定与重构之后,终于找到的那个最纯粹、最动人的表达。这一刻,所有的犹豫与挣扎都化作了笔下的流畅与自信,所有的思考与探索都凝聚成了画面上的和谐与统一。一罢之间,画家的心灵得到了释放,作品也仿佛被赋予了生命,能够跨越时空,触动每一个观者的心弦。九朽一罢原指画人物的一种技法,后也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严肃认真的态度。

只要翻开中国画历史,就可以看出,传统人物画早期大多是。工笔人物画的创作过程是比较理性的,必须反复修改,反复制作,对画面的要求一丝不苟,人物形象偏于严谨写实,特别是唐代,富丽工细谨严的工笔重彩把人物画创作推向艺术表现的高峰,由于“成教化,助人伦”的需要,人物画强调形似的写实要求,也就必然要倚重于“九朽一罢”的创作方法,反复起稿、描画,“钩勒工细”、“良工苦心”、“非旦夕可以告成”。

这种技法最早由北宋画家邓椿在《画继》中提出,具体描述为:画家于人物,必九朽一罢。谓先以土笔扑取形似,数次修改,故曰九朽;继以淡墨一描而成,故曰一罢,罢者,毕事也。”‌ 这种技法在创作人物画时,先用土笔或柳条木炭钩划形状,多次修改,再用淡墨描绘完成。

技法主要用于人物画的创作。九朽一罢其特点是通过多次修改和反复描绘,确保形象的准确和生动。这种技法强调严谨和细致,适合需要高度写实的作品。在唐代,工笔人物画非常流行,强调形似的写实要求,因此九朽一罢技法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应用

这种技法在中国画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对人物画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尽管在现代绘画中,一些画家可能更倾向于一气呵成的创作方式,但九朽一罢的严谨和细致仍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在当代中国工笔画艺术中,这种技法仍然被一些画家所采用,特别是在需要高度写实的作品中

九朽一罢是中国画技法中一种重要的创作方法,原指画人物的一种技法,后也指在文学、艺术创作中严肃认真的态度。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先以朽笔(如柳条木炭)钩划形状,数次修改,故称九朽;然后再以淡墨一描而成,称为一罢,意为完成

它不仅是一种具体的绘画技法,更是一种创作态度和方法论。它强调在创作过程中多次修改和调整的重要性,确保作品的完美和生动。这种技法在中国画的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了许多后来的画家和理论家。例如,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中进一步阐发了九朽一罢的创作手段,认为意在笔先九朽一罢是创作中的重要原则

虽然现代绘画技法日益多样化和快速化,但九朽一罢的精神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提醒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要保持严谨的态度,多次修改和完善作品,以确保最终成果的完美。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适用于人物画,也可以推广到其他类型的绘画创作中,帮助艺术家提升作品的质量和深度。‌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