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关东画派---王盛烈

所属分类:学术前沿    发布时间: 2025-11-05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王盛烈于1923年出生于沈阳,一个注定不平凡的时代背景。在他年仅8岁那年,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沦陷于日本铁蹄之下。从那一刻起,王盛烈开始了被日本帝国主义强制进行的奴化教育。然而,良好的家风与个人早慧如同坚固的盾牌,使他并未被侵略者的洗脑手段所侵蚀。相反,国势的衰弱、遭受侵略的惨状,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刻刀,无时无刻不在强化着他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为他日后艺术创作中深沉而激昂的情感埋下了伏笔。

他曾在兄长的带领下,亲眼目睹了抚顺平顶山惨案的遗迹。那一片废墟,是历史的伤疤,是民族的悲歌。这一经历,如同黑暗中的一道闪电,照亮了他日后创作的方向——民族主义题材和现实主义风格,自此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王盛烈《八女投江

幼年时期的王盛烈,便展现出惊人的美术天赋。他的素描作品,线条流畅、构图精准,仿佛拥有生命一般,在纸上跃动。中学时,他的素描作品便成为了当时满洲国的范本,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这份天赋,不仅为他赢得了赞誉,更为他打开了一扇通往艺术殿堂的大门。18岁那年,在众人的推荐下,他怀揣着对艺术的无限憧憬,启程赴日本留学,踏上了追寻艺术真谛的征程。

在日本东京画院,王盛烈度过了3年的专业学习时光。尽管对侵略者有着满腔怒火,但他深知,只有掌握扎实的美术技能和知识,才能用画笔表达内心的情感,才能为民族发声。因此,他丝毫不敢懈怠,日夜钻研,在艺术的海洋中奋力遨游。1945年,日本战败,王盛烈学成归国。此时的他,已经成长为一名炉火纯青的创作家。他先是到了长春,成为了一名杂志社的美术编辑,用手中的画笔为杂志增添色彩。在这里,他不仅收获了事业,还遇到了相伴一生的伴侣,步入了婚姻的殿堂。随后,他又前往北平,结识了徐悲鸿大师。徐悲鸿先生对这位后进者极为赏识,对王盛烈出版的草图《路》,在构图和色彩上都给予了悉心指导。这次相遇,成为了他美术创作之旅的新起点,为他日后的艺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此后,王盛烈回到东北,陆续加入了沈阳师专和鲁迅美术学院,从事教学和创作工作。这里,成为了他一生事业的舞台,他在这里挥洒汗水,播种希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艺术人才。

1954年,王盛烈创作并出版了其第一幅代表作品油画《阅读》。这幅作品一经出版,便引起了强烈反响。画面中,新社会中获得解放的妇女们,身着工装,精神饱满地参与社会生产和学习知识。背景是社会主义的工厂,机器轰鸣,象征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这幅画不仅展现了那个年代欣欣向荣的气质,更体现了王盛烈对新时代的赞美和对未来的憧憬。它的出版,标志着王盛烈艺术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也让更多的人认识到了这位才华横溢的画家。

1957年,在与解放军代表和东北抗联老战士的接触过程中,王盛烈被八女投江的事迹深深打动。他萌生了创作一幅表现八位抗联女战士在面对敌人时坚贞不屈,最终跳入冰冷的江水中壮烈牺牲的作品的意愿。年仅34岁的他,以极大的热忱和至臻至热的民族情怀,投入了这幅历史巨作的创作。他查阅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走访了多位亲历者,力求将最真实、最感人的画面呈现在观众面前。经过无数个日夜的精心打磨,这幅巨幅作品《八女投江》终于完成并出版。作品一经面世,便成为了当代现实主义中国画的精品,被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永久收藏。它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能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除了自身的创作,王盛烈还是一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关东画派的开创者。他的大半生都在沈阳鲁美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历任鲁美副院长、终身荣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和辽宁省画院院长等职务。在鲁美任职期间,他大力引进人才,从关内请来了赵梦珠、郭西河,甚至傅抱石、关山月这样的名家来到鲁美任教。这些名家的到来,为鲁美注入了新的活力,培养了大批画家,可谓是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为中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上世纪60年代,以王盛烈为首的一批现实主义青年画家,在鲁美崭露头角。他们的作品多以人物画为主,关注现实、关注人生和社会,逐渐在画坛上取得了相当的影响力和地位。1961年,以写实手法记录工人生活的作品《醐陵磁工》出版,推动了现实主义中国画的革新。作品多以历史题材和工人生活为主题,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辛勤与伟大。同年在长春的一次会议上,王盛烈率先提出了关东画派的概念,并成为该流派的第一位代表大师。《八女投江》则成为了关东画派的第一幅代表作,为关东画派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3年,王盛烈在鲁迅美术学院举办画展,并出版《王盛烈画集》。这本画集全面展示了他一生的艺术成就,从早期的素描到后期的油画,每一幅作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2001年,他参与《百年中国画大展》,作品《老孟泰》被收录于《八十光辉人物画精品展》,进一步巩固了他在中国画坛的地位。2002年,他与吕复慧合作举办画展,作品《高原行者》《日本有个东史郎》等被收录于《英烈千秋》,并由军事博物馆收藏。这些作品的出版与展出,不仅丰富了王盛烈的艺术履历,也为中国美术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王盛烈先生生于国破家亡的旧时代,这种时代赋予了他作品关注现实的内涵和沉郁大气的精神气质。在新中国成立后的鲁美,这种内涵与气质得到了发扬光大。王先生不仅创作出一幅幅传世之作,更开创了关东画派这一流派,印证了国运兴,画运兴的深刻道理。他的艺术人生,如同一部壮丽的史诗,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传承着民族的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勇往直前。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