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学术前沿

中国画的底线与灵魂?

所属分类:学术前沿    发布时间: 2024-01-30    作者:西安简能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分享到:   
二维码分享

在传统中国画中,“笔”一直被视为基本常识,它与中国画的“底线与灵魂”息息相关。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国画经历了从重视用笔到讲究用墨的演变。南齐谢赫提出的“骨法用笔”为中国画奠定了基础,而唐代张彥远强调的“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更突显了用笔在中国画中的重要地位。

中唐以后,文人画与书法不断强化“骨法用笔”,它成为连接绘画与书法的桥梁。这个独特的基因使得中国画与书法区别于西方绘画,并被潘天寿先生誉为“东方绘画的精髓”。因此,“骨法用笔”不仅是中国画的基石,更是东方艺术的独特魅力所在。

当前,许多画家在创作中国画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其中最为明显的是对“笔”这一基本常识的忽视。具体来说,存在以下三种倾向:

首先,一些画家过于注重墨法,而忽略了笔法。他们以涂染为主要手法,画面看起来水墨氤氲,但实际上缺乏力度,见墨而不见笔。这样的作品无法真正体现中国画的精髓,与书法中的“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相类似。

其次,一些画家试图用素描的画法来替代中国画的用笔。他们认为学好素描就能画好国画,但实际上,素描与中国画的用笔有着本质的区别。素描是西方绘画的基础造型能力训练,注重空间与体积的营造。而中国画的用笔来源于书法,强调线条本身的质量和中锋用笔的原则。中国画的用笔具有“写”的属性,而西画用笔则属于描、涂、抹等堆砌手法,可涂可改。

最后,一些画家过于注重造型和轮廓,通过大面积涂染和色彩来掩盖笔法的不足。这种“以形盖笔”的画法实际上是油画和水彩画的画法,与中国画注重线条勾勒和结体的基本规律相悖。离开“用笔”,难以称之为中国画。

中国当代绘画中缺乏书写性,写意创作被边缘化的问题确实令人忧虑。许多制作性强的作品,尤其是大幅工笔作品在国家级美展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缺乏对笔墨这一基础要素的重视。

笔墨是中国画艺术的根基,是艺术家发展的基础。如果缺乏这一积累和传承,就无法谈论光大中国画。一幅好的画作,好的笔墨语言,是值得反复品味的,它有一种余音绕梁的魅力。这种魅力需要通过经年累月的锤炼才能获得,而不是一蹴而就的。然而,在当今这个时代,许多人急功近利,追求快速的效果,所创作的作品虽然乍一看还不错,但细细品读就会发现破绽百出。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作品,艺术家内心是清楚的。观众在水平和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可能无法分辨。但随着修养的提高,大家会逐渐看明白。那些肤浅、浮华的作品最终会被历史淘汰,而那些笔墨精到、深入骨髓的作品才能传承久远。


中国画的笔墨一直在不断发展与推进。从唐宋元明清等各个时期,笔墨不断得到总结和集大成,形成了各自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由于历史背景和艺术追求的不同,不同时期的笔墨也存在差异。

在当今时代,社会的发展速度比过去几千年都要快,我们的艺术所面对的素材和工具也远比古人丰富。因此,我们不可能与古人有相同的笔墨面目。许多热爱传统的人可能会认为当今的笔墨与古人的不同,甚至认为这样的笔墨不对头。

然而,我们需要认识到,笔墨的发展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我们的艺术创作也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和创新。只有这样,中国画才能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保持其活力和魅力。

因此,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看待笔墨的发展,尊重各种不同的风格和探索。同时,我们也需要深入研究和总结传统笔墨的精髓,将其中的优秀元素融入到现代创作中,以推动中国画不断向前发展。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