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画艺术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对墨色的精妙掌控。墨色的变化,一方面依赖于笔法的巧妙运用,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墨与水的精妙比例。通过调整笔法的干湿、快慢、轻重、曲直、顿按等变化,以及墨色的焦、浓、重、淡、清等多种层次,艺术家们能够创作出具有丰富层次和质感的画面。此外,他们还灵活运用了如“浓墨法”“淡墨法”“破墨法”“泼墨法”“积墨法”以及“撞水、撞粉”等多种技法,进一步丰富了墨色的表现力。这种以墨代色的艺术手法,使得中国内画独具魅力。
白丁《雄鹰》
破墨,作为中国画的一种独特技法,其精髓在于在原有的墨色上,趁其未干之际,再次施加墨色。这种技法被称为破墨法,它有多种实施方式,如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水破墨、墨破水、色破墨以及墨破色等。这些方法的灵活运用,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墨色层次,更让画面充满了无尽的变化与韵味。然而,在进行破墨时,必须仔细掌控两次用墨之间的干湿程度,确保画面的和谐统一。在实际创作中,这些破墨方法往往相互交织,共同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破墨法,这一中国画传统技法,其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朝梁时期的萧绎所著的《山水松石格》。在这部作品中,破墨法作为水墨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志着该技法的初步形成。破墨法的核心在于巧妙地将墨色分破为多种层次的浓淡,通过相互的叠加和渗透,创造出丰富多变的墨色层次,同时打破物象的界限轮廓,赋予画面以鲜活生动的气息。它与泼墨法共同构成了水墨法的两大支柱。
在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破墨法经历了不断的演变和发展。唐代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中提及,王维、张璪等画家已经开始运用破墨法来描绘山水,这一时期的破墨山水已展现出相当高的艺术成熟度。破墨法在此后的历史中逐渐分化为浓墨破淡墨、淡墨破浓墨、墨破色、色破墨等多种具体形式,每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效果。
宋代画家牧溪在《潇湘八景图》中,展现了破墨法的独特魅力。他通过清水、淡墨与浓墨在纸上的巧妙碰撞,形成了极具魅力的水墨变化,使画面呈现出一种深邃而神秘的美感。近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虾时,也巧妙地运用了破墨法。他先在纸上画出淡墨,然后在墨色未干之际,再画上浓墨,利用墨色的自然渗化,生动地表现出虾的半透明质感。
对于破墨法的理解和应用,不同历史时期和画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谢稚柳在其作品中提到的破墨,通常被理解为一种技法,即墨色的浓淡叠加和干湿交用。而黄宾虹、齐白石、潘天寿等画家和理论家则通过自身的实践和研究,对破墨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创新,进一步丰富了这一技法的内涵和外延。他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破墨法的独特魅力,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艺术财富。
现代国画大师黄宾虹在谈论破墨技法时,给出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破墨的精髓在于淡墨与浓墨、湿墨与干墨的巧妙结合,即在已施浓墨处加入淡墨,或在湿墨之上叠加干墨。而在皴染的运用上,黄宾虹提倡应根据画作的需求和时机的变化灵活选择。此外,他还赞誉齐白石在花卉草虫作品中成功运用了破墨技法,尤其是以浓墨破淡墨的手法,而较少见到反其道而行之的技法。潘天寿则对墨的运用有着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在墨干后再进行叠加称为“积”,而在墨湿时重复叠加则称为“破”。这种破墨法的应用,旨在使画面中的墨色相互渗透、交融,从而达到一种更为生动、润泽的艺术效果。
破墨法,作为一种独特的绘画技巧,它巧妙地介于积墨法与泼墨法之间。在运用上,它既能大胆挥洒,展现出豪放不羁的画风;又能精细控制,保持画面的细腻与和谐。这种技法不仅能够精准地捕捉物象的形态,还能够深度地表达作者的创作意图,实现了形态与意境的完美结合。
然而,练习破墨法时,我们需要特别注意掌握分寸。过度使用可能会导致画面变得散乱、生硬,失去原有的韵味。破墨法实质上是利用墨色的矛盾来营造画面效果,但如果运用不当,这种矛盾就可能转化为不利的因素。例如,在尝试用浓墨去破淡墨时,如果浓墨使用过多,就可能会使原本以淡墨为主的画面变得浓淡不分,甚至转变为以浓墨为主,这就失去了“破”的本质意义。
宝图专业美术作品征稿荐稿基地是为了解决出版社用稿难和作者发表难的问题,联合多家优秀美术出版社合作,由简能文化传媒设立专门机构负责运营的专业美术征稿、荐稿机构。欢迎咨询!